高質量發展看“浙”里|全國首個煤電碳捕集與礦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項目通過72小時運行試驗
“捕碳高手”蓄勢待發
本網訊 4月1日10時13分,由浙能集團旗下浙能科環牽頭實施的省“尖兵”研發攻關計劃項目——浙能蘭溪二氧化碳捕集與礦化利用集成示范項目順利通過72小時運行試驗,標志著全國首個煤電碳捕集與礦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項目在技術上具備投產條件。

浙能蘭溪二氧化碳捕集與礦化利用集成示范項目捕集區全景。 邵子謙 攝
該項目是國內首次將二氧化碳礦化加氣砌塊技術應用于工程實踐的示范項目。連續運行試驗期間,項目平均碳捕集率達90%,捕集純度達99%,捕集到的二氧化碳2/3用于礦化養護加氣砌塊,另外1/3用于壓縮液化制取食品級干冰,“被捕”二氧化碳可實現100%消納。
節能降碳,不只靠種樹,也靠新質生產力。目前,隨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術不斷突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捕集技術生產國之一。據科研人員介紹,該項目采用低能耗兩相吸收劑,吸收劑再生能耗低于2.4吉焦/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干冰生產線正在順利運行。 方少君 攝
浙能“捕碳”高手能“捕”也善“用”。在該項目干冰生產線上,一塊塊方形干冰整齊排列,從傳送帶上被運向儲藏區。這些由“被捕”的二氧化碳所制成的干冰為食品級干冰,可服務于食品藥品冷鏈運輸。與此同時,更多的二氧化碳將被“捕捉”到礦化養護加氣砌塊里,用于建筑等領域,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燒制建筑用磚其實跟蒸饅頭很像,用二氧化碳代替蒸汽,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二氧化碳就能永久封存到磚塊里。” 浙能科環研究院院長陳瑤姬用淺顯比喻解釋了該項目工藝亮點。
據悉,該項目于2022年3月在浙能蘭溪發電公司正式開工,總投資約8200萬元,由浙能科環、浙能電力、浙能蘭溪發電、白馬湖實驗室和浙江大學組成技術團隊協同聯合攻關實施,設計規模為每年捕集1.5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1.5萬畝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總量。

加入項目捕集的二氧化碳燒制的加氣砌塊磚正在出釜。 張威 攝
“能源生產利用正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在燃煤電廠推動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撐。”浙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盛輝說,“浙能集團將勇挑我省能源科技創新主引擎重擔,聚焦高質量能源保供和高質量綠色轉型兩大核心任務,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